当前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中国经济增速继续领跑 制造业将现跃迁式提升

【信息时间:2025-11-17  访问次数:14  】【我要打印】【关闭】

“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接连跨越三大台阶,逼近140万亿元;年均5.5%的增速托举起超35万亿元的巨大增量;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我国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刘佳骏表示,“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五五”经济动力转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进一步为制造业降本增效,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跨越。

“十四五”: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业生产回升向好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5年全国GDP规模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较2020年增长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2024年经济总量之和,超过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总量。这一成绩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增长动能的持续转换。

从增长动力看,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86.4%,最终消费贡献率提升56.2%,较“十三五”时期提高8.6个百分点。政府通过实施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等政策,有效拉动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资。

产业升级成效显著。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快于工业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全球领先。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占全球60%;光伏装机容量达8.87亿千瓦,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5G基站覆盖所有乡镇,工业互联网连接设备超8000万台,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决定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中国以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为契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单位GDP能源消耗四年累计降低11.6%,超额完成规划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8.3%,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6250亿美元,占全球三分之一,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8.87亿千瓦和5.21亿千瓦,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5%。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0%。长江、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分别达98.1%和90.2%,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4.1%,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5000万辆,充电桩数量达1281.8万台,98%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能力,绿色出行成为新时尚。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动能转换。

“十四五”规划将创新至于核心位置,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研发强度提高至2.68%。北京、上海等9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25强,其中北京连续五年位居榜首。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半导体领域,国产芯片自给率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45%,长江存储高端闪存芯片实现量产;人工智能领域,昇腾云CloudMatrlx384等算力架构全球领先。AI专利数量居世界首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前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集群在韶关等地建成,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枢纽节点空白。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60%。5800万户民营企业较“十三五”末增长40%,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产学研深度融合,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链条。

“2025年,面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内部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态势,我国经济承压前行、迎难而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处于领跑地位,彰显韧性与活力。”刘佳骏分析。一方面,前三季度实际经济增速与潜在增速基本一致,产出缺口约为零,相较于2024年的-0.3%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处于领先地位。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2020年至2024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至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十五五’时期,实体经济仍是重点发力的领域。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构成,工业将迎来较强驱动力。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工业企业的升级改造与科技创新,将衍生出更多绿色低碳技术以及全新产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韩文科向中国工业报记者分析。

“十五五”:经济动力转换艰巨制造业将迎突破性升级

“十五五”,全球经济进入“高波动、低增长”的调整期,世界银行预测2026-2030年年均增速或低于3%,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或持续减弱。

经济全球化动力与阻力胶着,国际格局进入重构期。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特邀副会长、国家高端智库专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柴海涛分析,从1828年“可憎关税”、1861年“莫里尔关税”,到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再到2025年“特朗普关税”,美国关税已升至130年来最高水平。“海湖庄园协议”、“稳定币”三大法案出台……美国贸易政策正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在刘佳骏看来,中美博弈常态化与国内内生矛盾深度交织,从贸易、科技、产业链、风险传导四大维度形成持续冲击,显著提升“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动力转换的成本与难度,构成转型攻坚的关键外部制约。

“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技术封锁升级,直接延缓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国际科技合作空间压缩,创新要素流动受限,叠加国内基础研究短板,创新驱动动力被削弱。产业链‘去中国化’与供应链区域化趋势明显,国内产业面临‘断链’隐患与产能调整压力。技术遏制的常态化可能将出口管制清单扩大至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需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刘佳骏说。

国内方面,内生动力不足与供需适配失衡叠加制约,传统产业转型滞后与新动能引领不足并存。传统产业存在高耗能、低附加值的路径依赖,其退出过程中的就业替代、债务化解等问题,对新动能培育形成“挤出效应”。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6.7%,多数工业企业数字化应用仍处于局部优化阶段,未形成全链条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有待提升。

刘佳骏提醒,外卖、网约车等零工服务业对制造业从业的挤压效应需引起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招工难度上升。零工服务业进入门槛低、入职灵活,吸引了大量原本流向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导致部分制造业企业“用工荒”加剧。

制造业基础岗位流动性增加。零工服务业的即时结算薪酬模式,与部分制造业固定薪资、较长劳动时长形成对比,使得制造业基层员工频繁跳槽转向零工,稳定性下降。

制造业用工成本被动抬升。为留住劳动力,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得不提高薪资、改善工作条件,叠加社保等固定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十五五”制造业有望实现突破性发展。

高端化上,中国制造业从“技术补短板”到“标准定规则”,全球价值链地位将实现跃迁式提升。

刘佳骏分析,此前时期的高端化,始终围绕“追赶型突破”展开。“十五”“十一五”聚焦产能补齐,“十二五”“十三五”转向“卡脖子”技术替代,“十四五”虽强调“产业基础高级化”,但核心仍停留在“自主可控”的防御性目标,如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多以“打破国外垄断”为导向。

“十五五”时期的高端化,则进入“引领型重构”新阶段,即以新质生产力培育为内核,突破路径从“技术跟跑”转向“标准领跑”。一方面,底层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创造”,依托“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在航空航天、量子计算等战略领域实现从“可用”到“领先”的跨越;另一方面,借助龙头企业构建的开放型产业生态,将“中国智造”品牌升级与国际标准制定深度绑定——通过主导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国际规则设计,直接破解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境,体现新质生产力对全球治理格局的重塑作用。

智能化上,中国制造业将从“工具化应用”到“生态化重构”,实现生产范式的革命性变革。

“十三五”至“十四五”的智能化转型以“技术赋能”为核心,通过建设1260家5G工厂、推广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生产效率的局部优化,本质是“传统生产方式+数字工具”的叠加升级,数据要素的价值仍局限于单一企业或产业链环节。

“‘十五五’时期的智能化将迈入‘系统重构’深水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枢,推动数字要素对生产体系的全方位渗透。其突破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刘佳骏预测。

一是生产逻辑从“规模化量产”转向“个性化柔性生产”,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打破时空限制,使“按需定制”成为制造业主流范式。

二是组织形态从“企业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协同联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字资源共享体系催生共享制造、远程运维等新业态,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的智能化生态。

三是技术融合从“局部适配”转向“原生嵌入”,人工智能与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事后优化”到“事前预防”的全流程变革。

上一条:没有啦!
下一条:江苏高德与SSAB 公司悍达加工中心成功授权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