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李春江会长在省机械行业协会二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信息时间:2021-08-06  访问次数:849  】【我要打印】【关闭】

坚定信心 促稳求进

推动全省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在省机械行业协会二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会长 李春江

(2021年8月6日)


同志们:

受突发疫情影响,原计划线下召开的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二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临时调整为通讯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和中国机械联四届八次会员代表大会精神,回顾总结2020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行业工作;坚定信心、促稳求进,推动全省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下面,我代表协会理事会,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

一、全省机械行业发展现状

2020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江苏机械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作为、承压前行。面对疫情,全省机械行业广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一线,彰显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全行业听从指挥,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开展复工复产,实现“抗疫复产两不误”。得益于新基建、能源建设项目的启动以及国家减税降费、助企扶企等经济政策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全省机械行业的经济运行态势呈现逐月回暖向好的势头,行业利润同比实现较大增幅。全省机械工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2020年,全国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回升超预期,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85万亿元,同比增长4.49%;实现利润总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41%,比上年提升0.35个百分点。江苏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实现营业收入32818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较全国机械工业高2.31个百分点,较全省工业高2.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17.2亿元,同比增长14.2%,高于全国机械工业3.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工业4.1个百分点。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比增长8.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1.4%。电子、专用设备等行业增势良好,增加值分别增长9.4%和9.8%,高于工业平均水平3.3和3.7个百分点。全省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智能装备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2.2%和10.1%。

2020年,全省高端装备产品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发电设备、挖掘机的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2.0%、24.5%、16.5%、26.1%和43.2%。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型拖拉机的产量达6.6万台,同比增长72.1%;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5193.9万千瓦,极大推动了农机装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建成5G基站7.1万座,基本实现全省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覆盖;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居全国前列。全省工程机械、新型电力装备、船舶、光伏等产业集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引领全国乃至全球行业的发展,成为江苏制造国际化发展的亮丽名片。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并在决赛中获胜,助推我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作为全国第一造船大省,形成千亿级造船产业链,为全球重要的海工制造基地;光伏产业链发展一马当先,出口规模、重点领军企业数量均占全国半壁江山。

2021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继续逐步释放,机械工业需求市场继续恢复,运行环境不断改善,行业生产延续了上年回稳向好的走势,企业信心进一步增强。2021年1~6月份,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767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36.62亿元,同比增长36.34%;实现利润总额1365.56亿元,同比增长53.11%。现有资产合计46565.54亿元,同比增长14.53%;流动资产合计31492.18亿元,同比增长16.92%。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595.79亿元,同比增长49.42%。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92.8%、36.6%、167.8%。由于全球疫情仍存在较大压力,外贸市场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投资复苏乏力、账款回收难问题依然存在,为机械行业平稳运行带来压力。1~6月份,全省机械工业营业成本17808.68亿元,同比增长36.94%;销售费用615.21亿元、管理费用822.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56%和16.70%。全省机械工业存货6696.16亿元,其中产成品2636.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5%和26.73%。应收账款11556.63.亿元,负债合计25936.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1%和16.68%。部分企业生产运行情况依旧困难,全行业现有亏损企业4100家,亏损总额220.61亿元。

(二) 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回首过去的2020年,全省机械工业再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徐工集团研制的XC9350超大吨位电传动轮式装载机,打破了国际超大吨位装载机技术垄断,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全球第三家具备35吨级超大吨位装载机生产能力的企业,一跃跻身全球超大吨位装载机领导者行列。江苏恒立液压科技公司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合作“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液压促动器升级项目,积极助力中国天文事业发展;该公司还成功推出V30G系列重载柱塞泵,实现油泵数字化闭环控制和寿命周期监控。中天科技海缆公司成功研制±400kV柔性直流海底电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柔性直流海底电缆输电应用的前沿产品,具有线路造价低、损耗小、传输距离长、系统稳定性高等优点,开创了大长度直流海底电缆传输的新格局。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公司研制的新型海上风电嵌岩钻机在三川平海湾海上风电场完成了国内海上最大直径嵌岩单桩钻孔项目,对世界海上风电领域大直径单桩嵌岩基础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里程碑的意义。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牵头设计和建造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采用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拥有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顺利返航。由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南京钢铁股份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国内首台新型智能轨道电动机车成功运行,标志着大型工矿企业调度机车迈入清洁能源新时代。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公司自主研制的50吨振动试验系统,为“天问一号”提供了可靠性试验配套服务,助力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金石机器人常州股份公司成功研制T800型大物流后端分拣桁架机器人,为工厂智能物流推场带来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全省机械装备行业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智能故障诊断与调节技术及其轨道车辆应用”等9个项目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9个项目获得二等奖,48个项目获得三等奖;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用于起重作业的全地面起重机”、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巡检机器人”、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动振动台励磁电压自动调整方法”等近50家单位的专利项目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三) 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位于连云港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首套试验台已顺利点火;该项目实施之后,将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以及配套领域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工程科学研究,并对产业链的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高新区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和北斗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长三角北斗+5G智能网联创新研究院,将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导航技术等有效集成,丰富5G应用场景,助推智能网联产业加速发展。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正式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该实验室开发的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突破资源虚拟化级网络切片关键技术,完成超级基站5G样机的研制,成为国内5G基站协议栈重要开源贡献者。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攻克了充电设备安全保护的器件级关键共性技术,B型漏电保护传感器、直流常态绝缘监测模块等产品已实现量产。江苏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成立“江苏省智能农机装备产业联盟”, 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促进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推广应用。无锡宝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第27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省机械装备行业共已建成80余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数学建模与高性能计算”、“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等实验室被认定为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全省现有“江苏省农业装备与智能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城市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0余家依托高校建立的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徐州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高新能医学诊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等4个中心被认定为2020年江苏省产业创新中心。全省机械装备行业现有“江苏省轨道交通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锻压机械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0余家经考评为“优秀”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另有近600家考评为“合格”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传统产业赋能的现实所需,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在省市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有序建设;企业智能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数字化制造已在机械各领域大范围推广应用。徐工集团以智能化装备研发、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为抓手,通过智能化升级、制造过程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研发及制造自动化、精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车间、生产线仿真优化,智能化装备升级、采用智能物流、智能排程等手段,徐工集团生产效率提高了25.8%。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基于精益生产的物流准时化配送能力,基于客户导向的敏捷服务能力”、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客户订单的快速响应与交付能力”、江苏新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PBA控制板精益智能制造能力”、徐工信息技术股份公司“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直线机器人和水平多关节机器人技术的国内转化及市场应用推广”等多个项目被工信部认定为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徐工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互联网平台被认定为2020年度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锂电池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车间”、江苏大全高压开关有限公司“真空断路器制造车间”等近150家企业被认定为2020年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南京市江北新区、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个开发区被认定为江苏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

目前,江苏已形成苏州、南京、常州三大机器人产业集群。苏州机器人行业既有机器人本体开发和系统集成企业,也有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企业,还有核心零部件厂商,产业规模超千亿元。苏州市还出台了《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苏州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南京建有南京机器人研究院,已形成涉及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近百家,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突破一万台套,同比增长20%。为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机器人应用和智能化升级,南京市印发《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壮大数字经济等新产业,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常州已经形成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软件、系统集成的完整生产链。全国首家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江苏省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标准委员会都落户在常州;常州武进区作为科技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同时,积极构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创新协同生态圈。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省机械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五) 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是优化供给、扩大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省机械工业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守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综合竞争力。中国船舶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江苏天工工具有限公司、新誉集团有限公司、王民(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喜获2020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迈安德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泰隆减速机、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南通江海电容器、丁山华(江苏上上电缆集团董事长)荣获2020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沙钢集团的“实施基于精益管理系统+MES系统的质量管控经验”、江阴兴澄特种钢铁的“实施精品质量管理模式经验”、南京钢铁股份的“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供应链生态体系管理”、法兰泰克重工股份的“实施两化融合与卓越绩效形成精益服务能力”、远东复合技术的“实施智能制造+数字驱动”等5项经验入选2020年全国质量标杆。徐州重型机械“越野轮胎起重机”、江苏上上电缆集团 “K1类电力电缆”等24家企业27个产品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精品”。25项典型经验拟被确定为2020年江苏省质量标杆。中天钢铁集团、江苏中天科技、大全集团等企业,以及双良节能系统股份的“世界智能化大型钢结构间接空冷系统”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江苏亚威机床股份等企业荣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和提名奖。

标准引领发展,标准化工作对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我省机械行业重点企业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南通星球石墨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装备制造行业主导、引领制定的ISO 23222《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 风险评价》国际标准,经164个成员国投票通过批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为国际腐蚀控制标准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法尔胜泓昇集团钢丝绳技术委员会、江苏牧羊控股饲料机械技术委员会被认定为优秀的国际标准组织。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流动式起重机分技术委员会、江苏力星通用钢球滚动体分技术委员会、江苏高精机电装备组合机床分技术委员会等标委会被认定为优秀的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积极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对提升企业专业化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具有显著效果。江苏天楹环保能源成套设备、江苏扬力集团等28家企业被工信部认为为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无锡航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辰精密装备(昆山)股份有限公司等95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工信厅正确领导下,全行业广大企业和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省机械行业协会大力推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这些成绩展示了全省机械行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显示了江苏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崭新前景。当前,虽然工业企业景气持续回升,行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形势仍不乐观,机械工业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薄弱、部分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的产成品库存上涨、资金压力大、财务成本高等问题依旧存在。需要依靠全行业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一手潜心开展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一手抓好疫情防控,确保行业保持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

二、2020年省机械行业协会主要工作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种不确定因素,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在省工信厅的领导下,在中国机械联的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密切联系行业发展实际,深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引导全行业树立“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的全局思维,在指导行业开展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和咨询服务,努力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建设,推动行业复产复工和对外交流合作,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尽心尽职,协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加强自身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

2020年,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努力克服疫情和经济环境低迷等因素的影响,积极推动全省机械行业的稳定发展,围绕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会员企业、开展咨询服务等职能,促进了全省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赢得了广大会员企业的称赞和信赖,全年新发展会员23家。一是切实为政府做好政策咨询服务。面对疫情防控,协会积极配合中国机械联开展“中小企业复产复工情况调查”,配合省工信厅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运行情况跟踪分析”,指导行业抗击疫情,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积极参加省发改委组织的重点领域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专题座谈会,汇报全省机械行业发展形势,向政府部门提供对策建议。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工信厅组织的陕西韩城(南京)工业产业合作恳谈会、江北新区第二届国际区块链与算法经济高峰论坛、盐城射阳县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促进了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二是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技术咨询服务。为配合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和项目验收等需求,协会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积极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的技术咨询服务工作,有力促进了企业的重大装备和科技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2020年,协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行业专家对苏州柳溪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多工艺智能环保型涂装生产线”、高邮浩翔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移动及井眼可调式油气井钻修复合装备”等近60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展技术咨询。三是提供行业信息咨询服务。为配合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企业的申请,邀请专家对企业概况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等信息进行审核,积极为企业提供项目名称、市场占比、行业排名等建议和意见,为苏州海陆重工股份公司、扬州市伏尔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出具市场占有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品先进性等相关证明和推荐材料,充分发挥了协会熟悉行业、了解企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实现了为政府和企业的双向服务。

(二)开展科技服务,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

省机械行业协会积极推动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一是科技奖推荐评审。2020年协会共推荐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38项,其中江苏牧羊集团完成的“大型智能化水产饲料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一等奖。提名江苏省科学技术项目奖5项,其中南京工程学院等单位完成的“大尺寸晶体硅高效精密多线切片装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二等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机器人相控阵近场测量系统”荣获三等奖。经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定,共有117个项目荣获2020年度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1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31项。二是知识产权工作。为促进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加快专利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省机械行业协会开展了江苏省机械工业专利奖的评比工作,“XCA5000全地面起重机”等5个专利产品荣获2020年度江苏机械专利奖一等奖。组织开展全省机械行业“正版正货”示范行业创建工作,共有80家企业被认定为2020年度江苏省机械行业“正版正货”承诺企业。三是行业优秀品牌奖的评比认定。为提升全省机械行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水平,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品档次和品质,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批高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按照江苏省机械行业优秀品牌奖的条件要求,经专家评审、公示,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决定授予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鹏飞’节能回转窑”等23项产品“江苏省机械行业优秀品牌奖”荣誉称号。四是江苏精品培育和团体标准发布。为培育和发展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发挥协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协会发布了《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并组织了《金属切削机床 资源环境负荷测量方法》团体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为配合省质量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开展的“江苏精品”培育工作,协会联合省机械工程学会召开了全省机械行业“江苏精品”培育推介会,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和“江苏精品”的申报工作,发挥了协会的组织指导作用。

(三)提供人才服务,做好职称评审和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协会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培训,积极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一是做好全省机械行业的职称评审工作。在省人社厅领导下,协会承担全省机械工程高级技术职称申报评审工作。8月,协会举办了两期全省机械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高级研修班,邀请了省内知名高校的教授和企业的专家为大家讲课。11月开展了职称答辩和评审工作,经评审,共有320人通过了评审,其中61人取得了正高级工程师资格,208人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资格,同时省直51人取得了工程师资格。二是组织开展全省机械行业优秀企业家的评选活动。为鼓励和表彰在我省机械工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推进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全省机械行业优秀企业家的评选活动,经各地相关部门推荐,协会评选审议并公示,有32位企业家荣获了“全省机械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三是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机械行业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是保证机械行业稳步发展的基石,为充分发挥和树立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协会组织了全省机械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有11家单位荣获“全省机械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1位同志荣获“全省机械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项活动推动了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协会充分发挥机械工业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完成了对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车床)、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铣床)、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加工中心)、模具工、二手车评估师等工种的培训鉴定工作,共计976人通过培训鉴定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工293人,中级工683人。

(四)明确责任担当,搞好工程机械集群建设

搞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是国家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协会作为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发展促进机构,积极推动工程机械制造集群的建设。全省工程机械行业现有企业近1200家,产品有75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徐州、常州、苏州等为主体的集聚发展态势。徐州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多、综合规模大、品种覆盖面广、产业集中度高。围绕把徐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中心目标,协会成立省工程机械分会,组建了专兼职管理团队。通过开展咨询服务、项目评审、供需对接、参展交流等服务,提升分会造血功能。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机构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创新,攻克了主机领域在液压、传动、电控方面的“卡脖子”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百余项。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徐工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投入使用,对外开展基础零部件认证试验;徐工信息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研发中心已建成,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显著成效。牵头开展国际合作,推进集群项目建设,推进了徐工研究院与奥地利公司合作研发全自动变速箱,江苏汇智创新公司和欧洲研发机构合作研发新能源装载机,江苏集萃道路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大学联合开展新型高等级公路养护产业开展。同时,集群完成高端传动件智能制造及产业化技术项目等20个实体项目建设。今年我省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成绩优秀,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五)推进行业发展,指导分会组织开展业务活动

省机械行业协会积极开拓创新,通过指导分会组织开展活动,积极推进全行业的服务工作。增材制造专委会组建成立专委会智能专家库,搭建开展学术交流平台,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咨询和服务作用,推进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水平的提升;组织会员单位参加2020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组织理事长单位参加2020信息消费江苏行活动,彰显了江苏增材制造全产业链的硬核实力;通过走访会员单位,实地了解企业经营现状,探讨交流市场动态和发展对策,推动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省机器人专委会集中走访江苏机器人生产与应用企业、院校,沟通行业问题及疫情后期复产复工情况,组织机器人线上培训活动;组团参加机器人西湖论坛,在西湖论坛设立江苏机器人风采角,积极宣传江苏机器人企业的形象;加入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配合长三办制作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地图,为地图制作提供江苏机器人产业各公司主营业务及坐标。省压缩机分会积极发展新会员,加强分会队伍建设,会员数由原92家增长至148家,通过接纳外省同行和区域协会,增强了分会的整体实力和在国内同行中的影响力;组建成立分会技术专家委员会,编辑出版《压缩机行业常用标准汇编》,作为协会内部技术资料,满足技术人员对标准文本的需求;推选首届江苏省压缩机行业科技进步贡献奖优秀企业、优秀科技工作者、产品制造单项冠军,培育具有核心战略地位的压缩机企业。省节能环保装备分会在省协会的协助下,组织企业赴徐工集团参观学习、赴江苏环保集团开展对接活动;参加了全国固废处置论坛及展览会,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建立联系渠道;组织召开了会员企业座谈会,积极为分会的下一步发展谋思路、寻突破。省紧固件分会组织召开了江苏省紧固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二届江苏省装备制造紧固件产业协作配套对接会,会议开展了“紧固件在工程机械领域的质量特性”等主题演讲交流,展示了紧固件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供需多方信息交流;分会还组织会员单位赴宁波开展考察学习, 交流探讨疫情对紧固件产品对外出口和汽车行业需求的影响,并明确拓展内需高端领域市场,坚持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转型是今后努力发展的共同方向。

三、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几点措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国机械工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提升核心竞争力、向中高端水平升级和迈进的关键时期。我省机械行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着力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化发展,保持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机械工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犹如国之重器,是保障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推动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强原始创新,加快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努力保障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进一步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校、科研院所、用户和第三方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努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探索自然奥秘,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既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也要有坚持不懈的耐心;需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氛围,厚植创新创造创优之生态,让广大科技人员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搞研究,兢兢业业去钻研,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二)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要高度重视机械工业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大力提升“工业四基”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机械工业产业基础最为薄弱的环节,实施机械工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开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工业软件等的攻关。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竞争前沿技术研发,瞄准新原理、新工艺、新技术,补短板、锻长链,积极实施技术转移和扩散。积极开展专利挖掘和布局,加大对企业研发技术的保护,提升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竞争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机械工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标准化工作统筹推进,发挥标准化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提升标准化与机械工业发展的契合度。切实推动质量品牌建设,以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推动质量变革为目标,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人文含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三)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推进,打破传统发展方式,积极融合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推动机械工业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我们应牢固树立融合式发展理念,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机械工业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改造提升机械工业。顺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鼓励行业企业围绕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向服务领域拓展,不断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商业模式,实现价值链的延伸和提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和作业系统的协同工作效能,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加强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连接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节能与绿色制造,鼓励企业研制节能高效机电产品,持续深入推行节能降耗减碳治污,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利用产业和再制造产业,加快再制造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

(四)以高水平开放助推双循环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落地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外贸结构优化与升级。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机械工业的国际化水平,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现贸易方式和外贸市场多元化。推动对外贸易方式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升级,贸易商品结构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由单机出口向成套出口、工程承包和国外投资设厂等方式升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全方位地争取国际话语权。积极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突破和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为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建立具有影响力、控制力的现代国际营销服务网络,推动生产加工环节与品牌营销等环节的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同志们,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机械工业前景依旧可期,发展潜力巨大,全省机械行业要持续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新旧动力转换和提质增效。好风凭借力,奋进正当时。希望全行业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努力推进“江苏制造强省”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 /uploadfile/file/20210806/20210806112865616561.docx
上一条:三部门召开油气管道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启动会
下一条:143家中国企业入围世界500强! 国资监管系统49家央企33家国企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