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徐工:冲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珠峰”

【信息时间:2021-06-11  访问次数:932  】【我要打印】【关闭】

江苏制造业以创新和品质为基础,以江苏文化与江苏精神为内涵、特征与价值追求,形成了一批代表江苏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这些品牌的成长历程,体现了江苏企业家和广大员工的家国情怀,既有中国民族工业肇始时期企业家实业报国的精神传承,也有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脊梁的责任担当,还有乡镇企业艰苦创业,负重奋进,从带领群众致富到放眼世界的嬗变,更有高起点,高水平的创业团队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今天,我们推出“见证辉煌·江苏名企”专篇,一起聆听江苏制造领域创新创业背后的故事。

 

徐工集团正式成立于1989年,由徐州当地的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徐州装载机厂和徐州工程机械研究所为核心级企业,外加一批相关基础零部件专业厂、配套厂为紧密型、半紧密型企业等组建成立。徐工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43年山东省莒南葫芦沟的华兴铁工厂,历经战争的硝烟烽火、国家建设初期的艰苦奋斗,以及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直至今天,历史不可谓不厚重。

 

在沧桑和苦难的磨砺中,徐工铸就了其自身的辉煌——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前五——却也一脉相承地燃烧着其炽烈的理想火种和责任担当情怀。历史的血缘和国企的基因注定了这是一家不能只耽于市场和利润的企业,它作为“国之重器”代表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种水平和实力,它必须一肩担起“大国重器”的角色职责,向着“世界级”迈进,向着“珠峰顶”攀登。


充满鲜明个性的掌舵者

 

在任何一个企业身上,都流淌着其掌舵者的鲜明个性,徐工也不例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人,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生于1954年,成长于那充满革命激情和理想色彩的年代。那个年代红旗与口号曾铺天盖地,“解放全世界”和“建设新中国”的信念曾四处扎根。这样一个时代,带给他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和敢于担当的气魄,其实一点也不足怪。

 

1999年,在徐州市委常委会就徐工破产问题研究6次之后,王民就任徐工一把手。当时的徐工严重资不抵债,不少领导人多吃多占,不少下属部门侵吞企业资产私设小金库,工人收入锐减,怨声载道。

 

王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党建和干部作风。严查私吞企业财产,取消干部专车,清退干部多占的住房,整治吃喝风、小圈子,严肃工作纪律……“从此,党委建立了权威,涣散的人心凝聚起来。牵住了‘牛鼻子’!”徐工集团总裁陆川感慨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不断听到徐工的干部职工讲这些话:“徐工要超越美国、德国、日本对手,首先就要在精气神上超过他们!”“国企干部是国字号的,必须比民营企业素质更高!”

 

徐工将“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骄傲、令世人尊重的世界级企业”作为自己的愿景,将“满足超值需求,效力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宗旨,而“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与其说是徐工的核心价值观,毋宁说是徐工对自身的恒久要求和持续渴望。对于“珠峰登顶”的期待和要求,甚至使王民的心中始终弥漫着一种“不安全感”——“只有当人们认为徐工产品和卡特彼勒、小松没有差别的时候,徐工才能称得上安全。”他曾如是说。

 

2017年,徐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51亿元、出口额10.5亿美元,分别增长23.4%、109%。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全球同行业排名中,徐工位居第七,是唯一进入前十强的中国企业。


匠人精神的传承

 

在徐工,有着“传帮带”的企业传统,更有着徐工工匠“重培养”的人文底蕴。学而不厌须有好的氛围,诲人不倦须有好的师傅。在徐工,这两点都有。正是因为这平凡岗位上许许多多昂首并肩、攀登与共的交汇耦合,才汇聚起徐工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缪士超,徐工履带吊唯一的江苏省首席技师。2014年10月,以缪士超为带头人在结构分厂组建了首席技师工作室,该工作室以技术改进和员工培养为主方向,承接了各类创新创效项目的攻关研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但在工作室刚刚成立时,实训基地内没有焊接变位机,每次练习都必须临时搭建放置架,“一练一搭”浪费材料不说,“一练一拆”更让实训基地一片狼藉,而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这种临时练习台架既没有支撑点,也无法调节,根本无法满足学员们在焊接时的定角度练习。如此一来,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发现这一问题后,缪师傅专门查询了市场上焊接变位机的种类和价位,但这些焊接变位机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功能不完善。面对这一现状,他决定带领大家自主设计。经过反复修改和验证,自主设计的焊接变位机终于面世了。该焊接变位机不仅可以调整焊接高度,而且还可以对板、管进行360°全方位旋转,成了大家练习各类高难度焊接的“独门武器”,被学员们尊称为“怎么点赞都不过分的大神器”。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陈刚是徐工事业部高精尖维修工,2003年参加工作,开始连接触器都不认识,他上班主动请教师傅,下班书店自学。2008年技能大赛获徐州市维修电工状元,后来又得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证,并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维修电工状元”、职业技术能手等。

 

“脑中绷紧一根弦,心中立下一个数,那就是争取10分钟内到达故障现场,以最快速度恢复设备运转!”作为安环设备部维修工段带头人,陈刚始终是在小跑中度过的。多年来,无论晚上还是节假日,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风驰电掣赶来现场,同事们都称他的电话是“救火专线”。

 

某一天晚上10点,一台新安装的数控切割机突然出现故障,而切割工作台上还有三张待切割钢板,需要切割的工件是急等加工的参展件,别的切割机无法切割。故障就是命令!陈刚接到电话后30分钟火速赶到。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陈刚硬是靠经验摸索排查,终于使设备在凌晨3点恢复运行,工件在8点前完成切割进入下道工序。“设备正常运转就是使命,决不让设备耽误生产。”陈刚说。


近三年来,陈刚以“蚂蚁啃骨头”的执着与专注完成“降本”项目10余项300多万元,“八小”项目30余项节约200余万元,制定并实施2台电磁吊改造方案,参与8台油箱项目焊接机器人技术改造,解决设备瓶颈问题20余次。陈刚说:“作为徐工人,我始终坚信一根火柴再亮也只有豆大的光。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柴,则会熊熊燃烧!”


勇敢的突围

1989年徐工集团组建以来,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2012年实现年营业收入1000亿元,海外收入突破23亿美元,主要指标连续26年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跻身全球工程机械行业5强。


1992年,王民和他的团队第一次参加慕尼黑工程机械展览会。“当年我们的技术人员到德国利勃海尔取经时,询问是否可以拍照,德国人回答,你用摄像机全录下来都可以,反正你们再怎么学也做不到”。王民仍清晰记得当年的窘境。


但在2006年上海工程机械展览会上,王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眼光。“利勃海尔的高层在参观完徐工的展区后说,我在中国找到了真正的对手。2009年,德国慕尼黑展览会对准备参会的徐工技术人员集体拒签”。王民感到,中国企业让竞争对手感受到了自己的重量。


“在我们众多的出口大单中,出口委内瑞拉的一单就是7.5亿美元、共计6000多台,是全球行业第一大单。”王民说。在快速成长和转型崛起的进程中,徐工已不介意跨国公司的态度和眼光。从1989年成立时3.5亿元的规模,到2003年缔造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百亿元级企业,再到营业收入跨上千亿元台阶,徐工集团脚步铿锵,坚定笃行。


“如果少了固执坚守的人,少了能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竞争压力的制造者,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就做不起来。”王民说,当前环境变化让很多人容易浮躁,看哪个产业好、哪个挣钱都去干哪个,就会把精力和资金分散,那样永远也成不了世界级的企业,成不了受人尊敬的企业。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过程中,工程机械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徐工主要经营指标继续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越是行业低迷,越要加大改革力度,苦练内功,铆足劲儿地干。


实力源于创新。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实现内部全面保供,截至2018年,徐工集团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次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军工产品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获国家授权专利3426项,其中发明专利283项;获软件著作权76项。就是在行业持续的低谷当中,徐工仍然坚持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5%以上的强大创新投入不动摇。


“大型起重机之所以能吊装起巨大的重物,离不开它身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制造什么和怎么制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徐工转型的真正出路就是成为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砝码。


上一条:徐工集团以优质产品赢得尊严 加速迈向世界级品牌
下一条:徐工高空作业机械板块跻身全球第六、中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