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新闻
保供稳链  砥砺奋进 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信息时间:2022-08-27  访问次数:684  】【我要打印】【关闭】

------省机械行业协会举行二届六次会员(通讯)大会

 

8月26日,省机械行业协会举行二届六次会员(通讯)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回顾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当前发展形势及运行状况,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聚焦自主创新、数字赋能,弘扬经验、表彰先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进全行业保供稳链、砥砺奋进,实现全省机械工业高质量平稳发展,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李春江会长代表协会理事会向会员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首先,他回顾分析了全省机械行业发展现状。他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机械工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智能制造数字化建设积极推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显著。今年上半年,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跌宕反复的疫情冲击,机械工业出现订单不足、产业链不畅、物流受阻等现象,经济平稳运行压力较大。全省机械行业一方面凝心聚力抗疫保产,一方面大力推进“智改数转”数字化建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持续增长,全行业总体保持企稳回升的态势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全省机械工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行业经济运行承压前行。2021年,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7845家,实现营业收入46266.07亿元,同比增长22.33%;实现利税总额3855.13亿元,同比增长17.30%,其中利润总额2899.16 亿元,同比增长20.20%。全省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机械工业总额的17.79%,营业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机械工业6.73个百分点,利润增幅高于全国机械工业8.56个百分点,继续位列全国各省市前列。全省机械工业现有资产合计50336.59亿元,同比增长13.64%;流动资产合计34362.66亿元,同比增长15.70%。受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比较显著。企业研发费用1461.97亿元,同比增长23.91%,增幅有所下降。全省机械工业投资增速稳步提升,主要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5.7%、25.7%、15.8%和13.1%。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全省机电产品出口总额21595.4亿元,同比增长17.8%;进口总额11074.6亿元,同比增长10.3%。

2022年以来,随着政府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和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下,全行业坚持保供稳链促生产,推进“智改数转”和提质增效,机械工业总体展现了较强的发展韧性和发展动能。上半年,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0352家,实现营业收入23574.51亿元,同比增长7.35%,高于全国机械工业1.91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实现营业收入4931.14亿元,同比增长16.69%。实现利润总额1158.46亿元,同比下降16.39%,其中6月当月实现利润总额269.06亿元,同比增长17.85%。全行业现有资产合计54487.91亿元,同比增长14.49%;流动资产合计37437.25亿元,同比增长16.16%;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合计734.47亿元,同比增长19.53%。

全省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新能源整车制造等新能源装备行业供需两旺、增长势头强劲,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在30%以上。从产品产量来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光学仪器、锂离子电池、光伏电池、发电机组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98.2%、53.2%、45.1%、26.8%和15%,对全省机械工业的平稳运行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出口形势总体良好。电气、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27.7%、7.9%和28.3%。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30.4%,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3.6%,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8.7%,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5.2%。

二是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21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效提升,机械工业创新活力充分激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恒立液压公司创新研制的超大缸径、超大活塞杆、超长行程打桩船桩架变幅液压缸及系统交付使用,充分展现了恒立公司为海工行业配套大型液压缸及系统的强大实力。徐工集团成功研制全球最大旋挖钻机XR1200E、世界超大型矿用平地机GR5505、国内最大XC9350超大吨位装载机等,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代表中国超级起重机技术创新成果的首台XCA1800、XCA2000投入施工;徐工重型推出全球首款混合动力起重机XCT25EV。中交天和顺利下线国内开挖直径最大的气垫式泥水平衡盾构机——“聚力一号”,该盾构机可实现全线5000米掘进不换刀,并可确保盾构隧道施工做到“可视、可测、可控、可达”,使高强度、高风险、高污染的掘进作业转为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掘进模式。亚威机床成功研制国产首台智能化多头联动高速激光落料系统,该产品通过激光切割技术在连续生产线上的创新研发,实现了创新工艺与控制、智能技术完美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中车浦镇车辆研制的苏州地铁3号线全球首列全碳化硅永磁直驱列车成功交付,车辆采用永磁直驱转向架、第三代半导体全碳化硅驱动的永磁驱牵引系统、走行风冷永磁直驱电机等先进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无锡先导智能发布全球首款产能超过9000片/小时的光伏串焊设备和新一代汇流条焊接机、丝印叠瓦焊接设备;在电池制造领域,发布首个光电转换效率超24%TOPCon智能工厂整线解决方案和丝网印刷核心主设备。中船重工鹏力创新研发质量在线检测分析系统软件,该软件采用了设备信息化、PLC、RFID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生产数据的高效采集及快速存储,帮助决策者优化设备工艺参数设置,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中船动力集团成功研制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是目前全球最小缸径的船用低速双燃料机发动机,采用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顺应了全球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

中天海缆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ROV非金属铠装脐带缆关键技术研究和试验”项目顺利通过绩效评价;苏州天准牵头承担的“复合式高精度坐标测量仪器开发和应用”和江苏汉邦牵头承担的“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研制与应用开发”国家重大专项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南瑞集团参与的“复杂电网差动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天合光能参与的“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等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徐工随车参与的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工程机械再制造协同设计与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荣获2021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凯龙高科技主持完成的“车用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亨通海洋光网“超大容量跨洋全海域海底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12个项目荣获2021年度省科技奖一等奖;亚威机床“面向精密钣金加工的绿色智能化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18项目荣获省科技奖二等奖;徐工基础“面向大口径长输管道穿越施工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等45个项目荣获省科技奖三等奖;江苏恒立液压、江苏鱼跃医疗、江苏金风科技等单位荣获省企业技术创新奖;亚威机床荣膺“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优秀企业”称号。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ER50 型高防护压铸工业机器人”等43个装备被认定为2021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

三是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全省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智慧江苏和制造强省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徐工全球数字化供应链平台顺利上线,旨在打造行业首家全球最先进的S4/HANA系统,数字化供应链系统X-DSC、仓储物流管理系统WMS、数字化金融系统和智能合约系统,五位一体全力带动徐工同盟军共享共赢。中天科技“5G通信基站用电缆数字化工厂”投产运营,新工厂基于5G网络全连接理念,实施柔性化布局,整个生产运营融入了智能穿戴、安全监控、标识追溯等十大典型应用场景的集成交互,实现了5G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及绿色低碳制造理念。无锡威孚高科“智能+5G创新实验室和新产品孵化基地”启用,5G创新实验室有行为工序AI识别、智能质检、设备健康管理等系统,并在AI算法、大数据分析、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开发能力。南瑞集团自主研发了物联管理平台、边缘代理装置、边缘计算框架、系列化电力传感器等智慧物联体系核心产品,并形成成熟的智慧物联体系整体解决方案。博众精工自主研发的集成管理系统与自动仓储、智慧物流、柔性制造线等硬件体系进行模块化组合,大大提升了集成服务效益。亚威机床、大全集团等企业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无锡工厂、博世汽车(苏州)有限公司、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入选2021年中国灯塔工厂名单。徐工“起重机智能工厂大数据创新应用”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徐州重型机械、江苏亨通光电、南京康尼机电、江苏鱼跃医疗等8家企业荣获2021年度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中车南京浦镇、中天科技精密材料、远东控股集团、江苏丰尚智能等10家企业荣获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荣誉。远东控股集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电缆制造行业)”、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基于标识解析的跨产业集群协同场景应用”等6个项目被工信部评为2021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徐工基础“基础工程机械产品生产精益管控能力”、常州天正“数据分类分级试点项目”、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协同制造与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专用车”等13个项目荣获工信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单位。中船重工鹏力(南京)智能装备系统有限公司“智能燃气表智能制造平台创新应用”10个案例荣获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入围名单。南京南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炼铁车间等332个车间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四是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全省机械行业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守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综合竞争力。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发布,徐工集团排第395名,并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入围品牌。远东控股以898.98亿元的品牌价值,登榜“亚洲品牌500强”,并荣获“亚洲十大影响力品牌”与“中国(行业)十大领军品牌”。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荣获2021年“全国质量标杆”。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荣获第六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江苏国茂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生成的“齿轮减速机”等17个产品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龙城精锻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圣压力容器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获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聚焦齿轮传动领域的全生命周期内质量屋管理模型”等25项典型经验被认定为2021年江苏省“质量标杆”。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等29家企业的产品获“江苏精品”认证。

李春江指出,这些成绩展示了全省机械行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显示了江苏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韧性和极大潜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环境依旧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依赖进口、重要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受制于人、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我们要全力把握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厚植我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全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总结协会自身主要工作情况时,李春江说:面对疫情散发、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等多种困难影响,省机械行业协会在省工信厅的领导下,在中国机械联的指导下,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为目标,密切联系行业发展实际,在指导行业开展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和咨询服务,努力推进行业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建设,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对外交流合作,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尽心尽职,协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加强自身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协会进一步发挥自身参谋助手作用,积极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职能,并及时宣传和发布相关政策信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全省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为政府做好政策咨询服务。协会参加了省人大组织的全省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研讨会、省发改委组织的重点领域行业协会专题座谈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专题调研会等活动,汇报了全省机械行业发展形势,企业数字化转型采取的举措、遇到的困难,向政府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和政策需求。根据长三角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协同发展计划,向省工信厅提供长三角地区重大技术装备重点企业推荐名单;组织专家参加省工信厅组织的年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家论证会,从行业角度为项目论证提供建议。配合南京海关开展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对江苏机械制造企业影响问卷调查,向南京海关介绍全省机械行业总体概况以及重点产业集群情况,发挥协会熟悉行业了解企业的作用。加强全省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定期发布经济运行动态信息。根据中机联统计范围,对比全国机械行业和全省工业经济数据,形成全省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较好地发挥了行业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职能。二是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技术咨询服务。为配合省、市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和科技项目申报等需求,协会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积极推进新产品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服务工作,有力促进了企业的重大装备和科技成果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2021年,协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行业专家对江苏江淮动力有限公司研发的“OTC350高效节能水平对置发动机”、苏州艾吉威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的“无标识三维激光导航智能搬运机器人”等近50项新产品新成果开展技术咨询。三是提供行业信息咨询服务。为配合省、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企业的申请,邀请专家对企业概况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等信息进行审核,积极为企业提供项目名称、市场占比、行业排名等建议和意见,为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华邦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出具市场占有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品先进性等相关证明和推荐材料。一年来,在协会的推动下,全省机械行业涌现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充分发挥了协会熟悉行业、了解企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实现了为政府和企业的双向服务。四是推进协同创新,推进江苏精品培育和团体标准发布。为推动全省机械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增强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培育和发展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发挥协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协会根据《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对《高强纤维预成型体编织机》等10多项标准进行了立项。经标准立项、起草、形式审查、征求意见、专家审查,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等环节,协会共正式发布7项团体标准,发挥了协会在标准化方面的作用。经协会批准发布的团体标准格式规范、技术先进,具有较好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是企业申报“江苏精品”的重要支撑材料,推动了行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

二、开展科技服务,推动行业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协会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全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一是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的提名推荐。2021年协会提名了37家单位的43个项目申报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经评比,共有18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二是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的评比表彰。该奖项作为全省机械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奖项,获得了省内企业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年获奖数量保持在100项以上。经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2021年共评定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7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40项。三是江苏省机械工业专利奖的评比引导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企业积极开展专利申报和布局,有利于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成果转化。经专家评比,2021年共评定江苏省机械工业专利奖一等奖9项,二等奖7项。四是全省机械行业创新型先进企业的评比表彰。为在全行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协会组织开展了“全省机械行业创新型先进企业”评选活动。经评选,共授予扬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5家单位为“全省机械行业创新型先进企业”荣誉称号。五是江苏省机械行业质量管理奖的评比表彰。为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推动全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导激励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协会组织开展了“江苏省机械行业质量管理奖”评选活动。经评比,共授予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江苏省机械行业质量管理奖”荣誉称号。

三、提供人才服务,做好职称评审和人才队伍建设。协会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培训,积极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一是做好全省机械行业的职称评审工作。在省人社厅领导下,协会承担全省机械工程高级技术职称申报评审工作。9月,协会在南京举办了全省机械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数字化在‘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推广和应用”高级研修班,邀请了省内知名高校的教授和企业的专家为大家讲课,共有五百多人参加了培训11月开展了职称答辩和评审工作,经评审,共314人通过高级职称的评审,其中正高级工程师77人,高级工程师237人106人通过中级和初级的评审或初定,其中工程师90人,助理工程师16人二是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机械行业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是保证机械行业稳步发展的基石,为充分发挥和树立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协会组织了全省机械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经组织评审,有16家单位荣获“全省机械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有19位同志荣获“全省机械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项活动为我省机械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推动职业技能评价培训,做好江苏分中心下属考试站点管理。协会充分发挥机械工业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组织江苏各考点做好评价考试和各类技能大赛活动,持续提升行业高精尖人才培养能力,共有524人通过了培训鉴定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工277人,中级工247人。同时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当前职业发展状况以及参培人员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江苏各站点教师、学生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机械行业相关的技能大赛。

四、推进建设国内领先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省机械行业协会作为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发展促进机构项目的承担单位,按照与工信部签订的合同要求,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得到上下方方面面的协同和支持,完成了项目约定的四项实施目标、建设内容、预期效果和绩效指标。在自身建设、公共服务活动、公共服务平台和实体项目建设中,项目总投资24453万元,经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审计符合项目验收要求。

项目完成了徐州工程机械集群促进机构自身条件建设内容,开展了媒体宣传展示、对外交流、咨询服务、新产品鉴定等公共服务活动,搭建了集群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了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力。在实施实体项目任务建设中,相关企业采购了关键设备,应用了智能化先进技术,实现生产线改造优化提升。项目形成一批核心发明专利,其中,新增发明专利585件,牵头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促进机构研究制定了《基础零部件认证管理制度》团体标准,有效地提高了国产化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率。

通过集群项目实施,统筹协调集群资源,突破和推广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零部件-主机-后市场”产业链条协作体系,探索“制造+互联+服务”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了智能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性能,增强了集群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支撑了工程机械领域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对我国打造国际影响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示范效应。

五、推进行业发展,指导分会组织开展业务活动。省工程机械分会按照协会关于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项目实施和验收工作的要求,在徐州一线实施推进和落实项目的具体工作。分会克服困难,对实体项目一家一家检查督促,在 2021年底前按要求完成上报验收资料,确保验收资料按时通过省工信厅审核。同时,分会对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形成了《徐州工程机械企业情况调查汇总表》,编写了《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基本情况报告》,绘制了《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和技术发展络线图》。同时积极参加徐州市产业链推进大会、徐州--佛山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和人才合作发展恳谈会、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徐州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链推荐大会等活动。

省增材制造专委会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企业运营调研汇报,向省工信厅、省科技厅在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金融等普惠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成立江苏省增材制造专委会智能专家库,发挥和运用各类技术专家和学者在增材制造方面的专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作用,促进3D打印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3D打印技术的应用;组织多家会员单位参加2021中国宿迁绿洽会,彰显江苏增材制造全产业链的硬核实力。

省机器人专委会作为长三角专委会轮值理事长,组织并参与了2021年杭州国际机器人技术产业论坛,积极推动长三角智能制造的新征程,共同打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高端产业集群。理事长单位埃斯顿收购CLOOS并完成了焊接技术的技术整合,并在疫情期间反应迅速,第一时间研制生产了包括N95口罩机在内的多种口罩机,且迅速组织生产,为抗疫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省紧固件分会积极开展行业交流,为应对国内疫情、原材料价格问题、限电限产政策,组织会员单位前往江苏永昊高强度螺栓有限公司、广德金恒镀业有限公司进行考察、交流;与兴化市戴南紧固件行业协会进行交流,探讨走出一条“既独立又联盟”的新发展之路;召开常务副会长办公会议,讨论紧固件行业形势及应对措施,提出从原材料—设备—模具—紧固件制造—表面处理等紧固件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助推江苏紧固件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组织参加第十二届上海紧固件专业展、第二十一届苏州紧固件与技术展等展会。

省压缩机分会注重品牌建设,注册申请了江苏压缩机集体商标,并发布了“江苏压缩机”集体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向全国同行免费赠送了由分会组织编撰的《压缩机行业常用标准汇编》。引导会员单位开展标准化工作,申请立项了《一般用变频无油螺杆鼓风机》、《空压机用永磁变频调速同步电动机》等5项团体标准,并积极参加全国压缩机行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分会4家企业上榜,获得企业标准领跑者证书。分会还积极动员会内企业为压缩机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献计献策,向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捐赠7台科研用样机,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省节能环保分会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将政府有关政策导向、扶持奖励政策传达至企业;积极宣传和发布国内固废处置的相关政策信息、装备动态和需求,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参加《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修改座谈会,客观反映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专业展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举办《非标制造业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专题讲座和江阴创新研究院中试成果新产品产业化推介会。

在报告中,李春江对下一步行业工作提出举措和要求。他说,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影响持续,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机械工业的“压舱石”作用,稳定机械工业基本盘的极端重要性,全力保持全省机械工业高质量平稳发展。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努力实现机械工业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扎实推动全省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要加快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推动制造业迈入网络协同、信息物理融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时代。江苏作为传统的机械大省,我们要积极推进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江苏由“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的转变。发展机械工业数字经济,要抓住智能制造这个主攻方向,加快机械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推动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鼓励企业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汇运用,实现机械工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要持续推进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省内机器人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加强联系,实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软件和整机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持续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同时加大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推广应用,提高基础工业软件国产化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评价、服务三大体系,培育推广一批大中小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和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工作取得新成效。另外我们要高端关注数字化发展可能面临的大数据安全、云安全、供应链安全、物联网安全、新终端安全、区块链安全等一系列新的安全挑战。

二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推动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环节的主体作用,弘扬典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多渠道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加快构建完善产学研融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科技的力量加速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要坚持和强化“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理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实施自主创新升级工程,通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参与标准制修订,不断提高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速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推动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变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企业。要充分重视参与国际产业链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积极及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全方位争取国际话语权,通过建设境外研发基地、全球性研发网络等方式,积极打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要加快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是实现机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构建多层次的产业人才队伍,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为目标,大力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称评定,发挥协会在高级职称评审、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作用,宣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家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切实发挥协会科技奖项目和人才表彰的功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激励和引导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要吸引更多人才到江苏创新创业。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产业创新的主体,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形成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四要推动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向纵深发展。全省机械工业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要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重点产业链建设,对标世界级集群和卓越产业链标准,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做强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组织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力争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全部创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持续推进技术改造行动,锻造优势产业长板,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强化基础研究支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迭代和应用,鼓励兼并重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拓展制造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为方向,大力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

李春江在报告最后强调: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打好数字化转型攻坚战,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不断提高全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夙夜在公、只争朝夕,让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迎接机遇与挑战,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努力推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通报了协会2021年度财务报告,通报了2021年8月协会二届五次会员大会以来新加入协会的69家会员或升格的单位名单。会议表彰了2021年度“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2021年度“江苏省机械工业专利奖”和2022年“江苏省机械行业优秀品牌奖”。会议还布置了关于2022年度“江苏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和 “江苏省机械工业专利奖”的申报工作。

 

上一条:徐工制订行业“智造”标准
下一条:《机器人十大前沿热点领域(2022-2023)》